慈禧太后的奢侈程度堪稱令人咋舌。據傳記記載,一頓飯的菜肴安排得如此繁復,以至于需要望遠鏡才能將所有菜肴一覽無余。這種奢華的飲食禮儀不僅彰顯了慈禧太后的貴族身份,更凸顯出她對享樂和奢侈生活的執著追求。慈禧太后的豪華生活方式與普通人截然不同,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議論。
眾所周知,清朝末年的清政府的掌舵人是慈禧太后,慈禧當政期間,因為清朝末期的清政府軟弱無能,中國受帝國主義列強屢屢欺辱,而慈禧也是一個主和派,多次的割地賠款協議也是由慈禧授意簽訂,由此也標志著最后的封建王朝的覆滅 。
慈禧太后,也被人稱為慈禧老佛爺,是咸豐帝的一位妃嬪,同治皇帝的生母。在咸豐帝駕崩后,慈禧與慈安二人主持后宮,后來為了掌握實權,漸漸將手從后宮伸向朝野,發動了辛酉政變,誅殺了一批重臣,奪得了掌控朝廷的權力,也就有了后來的垂簾聽政。
1875年同治帝駕崩,慈禧沒了子嗣,只能從侄子一輩中選擇一位來繼承皇位,最后選擇了愛新覺羅·載湉繼承皇位,也就是光緒皇帝,慈禧也就名正言順的再次垂簾聽政;當慈安太后仙逝后,慈禧為鞏固發展自己勢力又罷免恭親王,這樣一來開始了她的獨裁生涯。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后,慈禧發動政變,軟禁了光緒帝,誅殺了變法的六君子。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做為新帝,隨后去世,葬于菩陀峪定東陵。慈禧太后這一生也是跌宕起伏,經歷萬千啊,可悲的是自己陪著自己隨葬的寶貝也沒能終其萬世,1928年軍閥孫殿英由于軍餉不足盜掘了慈禧陵墓,這也不知道是因果循環,還是天道注定。
看過《末代皇帝》的朋友都知道,這是一部曾經獲得奧斯卡金像的優秀電影,小編看后也直呼好看,太貼近歷史了。這部電影講述的是清朝末年最后一位皇帝溥儀的故事,也真實的還原當時中國的國情,以及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導致的覆滅。
電影在開頭就講述了慈禧選定三歲的溥儀為帝,不久就咽氣歸天了,活著的時候慈禧太后是風光無限,死了同樣差不到哪去。
盡管當時的清朝政府國庫空虛,拿不出充足的餉銀填充軍隊,卻以極其奢華的眾多的陪葬品同慈禧本人長眠于皇家陵園。可見,清朝末年政府覆滅不是沒有自身的原因的,那么慈禧太后到底有多奢侈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
奢侈用度慈禧太后的奢侈,還是要從一個“吃”字說起。據相關書籍記載,慈禧太后每次吃飯,要上整整一百盤菜,一百盤菜是什么陣勢?大概就是得用上一個小型的的望遠鏡才能看清全部的菜了。
有一次,慈禧太后坐火車去奉天,火車上的爐灶的起了足足五十個之多。
按正常來算夠四百個人的吃食了,而且在每個爐灶上配一個大廚,每個大廚就負責做兩樣菜,加起來就正好一百道菜,有些名貴的菜甚至需要兩三天才能完成,看完著實讓人流口水啊。
宮廷御膳房也就是為皇家做飯的的地方,面對慈禧太后這樣的嘴挑的吃食大家,御膳房也是配備了一百口爐灶,每個爐灶配備三個廚子,其中一個掌勺,一個切菜,而另一個就是打雜。對于一道菜品的完成過程也是相當復雜,無論是摘菜,洗菜,切菜,炒菜等過程都會有專門的人員監督,并時刻進行記錄。
僅僅是一道菜,為何要如此大費周章呢?原來一方面,是為了監督做菜之中的食品干凈衛生,防止隨意應付,另一方面,是為了保證食品的安全,謹防有心懷不軌的人投毒暗殺慈禧太后。
然而,監督僅僅是保證食物安全的第一步,所有做出的菜都會先用銀針來試毒,一旦銀針變“黑”,禁衛軍就會帶著太監去抓人,凡是負責這道菜品的所有人都會被以謀反罪處死甚至會株連九族,而后再會讓專人先來試吃,以驗證食物對人確實無害。
甲午中日戰爭前六年,北洋海軍一直想增添新式的戰艦擴充實力,奏表是一封一封的層遞上去,可當時的清政府就是不準,給出的理由是“時艱款拙”,那當然了,慈禧太后一天在吃的花銷都如此這般,國庫早也會做山吃空。
據統計慈禧太后一天的生活費相當于白銀四萬兩,算成人民幣的話也就是接近七百萬左右。在《皇太后六旬慶典》中記載,1894年末,慈禧迎來了自己的六十大壽,她對自己向來是十分大方,壽宴也就是有十項開支。
首先,就首飾來說花了折合一萬兩的黃金,白銀三十八萬兩;衣服等裝點置辦耗費二十三萬兩白銀;還有從頤和園到紫禁城的道路裝點花費白銀兩百四十萬兩;為了將皇宮做的煥然一新,修繕宮殿耗費白銀七十六萬兩,裝扮皇宮又耗費一百三十萬兩白銀;對于慈禧太后另一大喜好看戲也是下了重金,搭戲臺配戲班整整花費白銀五十二萬兩;出行所乘坐的特制金輦轎輿也耗費了將近十八萬兩白銀;儀仗出行和各類宴賞活動耗費十五萬兩白銀;最后的封賞百官,對前來賀壽的百官一一賞賜共耗費二百九十萬兩白銀。
粗略的計算了這次聲勢浩大的壽宴花費,將近有一千萬兩白銀,相當于當時北洋艦隊所有的軍費,可以說是用一支軍隊換了一次壽宴,換算成人民幣也是讓人編當場昏厥,整整十七億人民幣。
而這也只是慈禧太后奢侈用度中的一筆,另外,就太后洗澡的毛巾來講,也讓人見識到奢侈程度了,她老人家一次洗澡就要用四十條毛巾,當然了這些毛巾可不是尋常的普通毛巾,而是現今在博覽會上都能拿出來展覽的古董了,可想想這價值不菲,但在這老太后眼里,根本算不上奢侈,而是眾多中國特色的太后文明中之一。
人物評價慈禧太后在后世的評價褒貶不一,正面來講,她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一位少有的干練的女政治家,其政治手腕不亞于孝莊太后。
清政府的一蹶不振源自于各方列強不斷的挑起爭端,國內又有洪秀全領導太平天國起義對抗政府。慈禧聰明就在她知道重用漢臣,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所以主辦了洋務運動,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這也使得清朝政府在覆滅的邊緣又燃起了一些星,史稱“同治中興”。
在摒除一些落后的制度上,慈禧也有一定的作為,對法律上做了修改準備立憲制度,還廢除了科舉制度,以及廢除那殘害女性的裹足,鼓勵女子上學。
但對于她的負面來說,慈禧同所有宮斗歷史上一樣,雙手沾滿了鮮血。從眾人的尸骨上獲得了這垂簾聽政的獨裁權力。還有慈禧本人生性比較冷酷,對違背她意愿的人毫不留情,就算面對自己的親生兒子,也是如此,有點呂后的味道,對何人何事都很嚴格,少有人情味。
另外,慈禧當政多次向列強主動求和,就算打贏了也會求和,簽訂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中日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無不讓人憤慨。慈禧作為當時的握有最大實權的人,很多時候做出錯誤的選擇,加上她本人的奢侈用度,而不為國為民,讓人對其厭惡,晚年也是背負有太多的罵名。就連簽訂即將簽訂辛丑條約之際,依然不改這大手大腳的花費,這也難怪好好的江山在晚年就守不住了。
今天的故事就講到這,更多你不知道的秘聞趣事盡在這里,喜歡的請點點關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