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司馬光砸缸事件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熱議。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司馬光,他以其深沉的學問和堅守的原則,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突如其來的砸缸事件,讓許多人疑惑和震驚,真相究竟如何?對于這起事件的來龍去脈,我們需要保持客觀和理性的態度,全面掌握相關信息,并從歷史的角度進行深入思考。毫無疑問,司馬光砸缸事件給我們帶來不少啟示和思考,也讓我們對歷史需要重新審視和理解。
司馬光砸缸:這事是假的?各位看官,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國應該是家喻戶曉吧?這個故事來自于《宋史 司馬光傳》:“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各位看官注意沒,《宋史》原文是說“甕”而不是缸。
馬未都馬爺曾在竇文濤的《圓桌派》節目里,專門掰持過這件事,說缸是大口的,而甕是大肚子小口,還解釋了力學的一些原理,還說宋朝那時候做不出來大水缸,到了清朝水缸才能做出那么大個的來等等。
馬爺說得很好。
“甕”,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甕,汲瓶也。”這里的瓶不是咱們現在所說的瓶子,而是指打水用的容器。360百科上說“甕”是汲水罐、大水缸。
“缸”,《說文解字》說:“缸,瓨也。”360百科上說“缸”是指盛東西的器物,圓筒狀,底小口大。用陶、瓷、玻璃等制成。
而“瓨”又是什么呢?這是一個多音字,“瓨”發音為xiang時,是指甕壇類容器,但是有長脖子,也就是說“長頸”。沒有長脖子時發hong音,就是一般的甕壇類容器、陶器。
這下您看明白了吧?那時代并沒有咱們現在分那么清楚,缸也好,甕也好,其實就是籠統的指那一類陶制的容器。
網上有個很有趣的話題,被司馬光救出的小孩是誰?有兩派意見。
先說一派。說這個被司馬光救出的小孩叫上官尚,因為被司馬光救了,感念司馬光,改名叫上官尚光。到這里又分了兩種說法,一種說上官尚光不喜政治,經商成了大富豪,一說從政,官至宰相。
后來他在此地專門修建了“感恩亭”,來紀念他被司馬光相救這事。
經商成了大富豪這個很有可能,大難不死必有后福,對吧?但官至宰相這事吧,有點不太靠譜,老尼克我學問淺博,在相關正史里查不到有關上官尚光的任何記載,要說官至宰相,不可能正史里沒有記載啊?
司馬光一生著作頗豐,《資治通鑒》咱就不說了,詩歌啊,信件啊什么的,流傳至今的很多,但是從來沒提起過上官尚光這個人,咱就說人司馬光謙虛,不主動提起,但同朝為官,還是自己救命恩人,上官尚光時不時去拜訪下司馬光,寫個信啥的總應該有吧?那司馬光不可能一封信也不回吧?
可真沒有。
被救的,就是個普普通通的孩子,所以在歷史上沒有留下姓名。這是另一派的意見。
當然了,說這句話還得有個前提,就是司馬光真的在七歲時砸缸救出過這么一個孩子。
看官您可能要問了,為什么這么說呢?《宋史》里記載的還有假嗎?
《宋史》里記載的,不一定都是真的,《宋史》里記載的玄幻事多了,咱們說一件,您聽聽。
《宋史 太宗本紀》:“雍熙三年秋七月癸巳,階州福津縣,有大山飛來,自龍帝峽壅江水逆流,壞民田數百里。”
《續資治通鑒長編》也記載了這件事,“癸巳,階州言福津縣有大山自龍帝峽飛來,壅白江水逆流高十餘丈,壞民田數百里。”
啥意思呢?說有大山飛到江里,堵住河道,水位上漲幾十米高,江水逆流而上,附近幾百里農田受災。大山飛來,更有神人說,那是不是孫猴子被如來壓在山下的那座山?是不是很玄幻?
再扯遠點說,就在這大山飛來的前后幾天里,老英雄楊業戰死。
老尼克我有時候看似扯的比較遠,是因為咱們通常看一個事件,僅僅是看這件事本身,這樣就造成一種結果,這件事知道了,卻沒有一個整體的概念,扯點看似不著邊的事,是為了建立整體的橫向概念。
咱們接著說正題。有很多人懷疑這件事的真實性。
有人從學術角度說,一個能容得下七八歲孩子的缸,得有多大,能盛多少水,有多大壓強,需要多大力量才能把缸壁擊破,那么需要多大力量,多大石頭,七歲孩子能不能舉動這么大石頭等等。。。。。。
這個太專業了,就憑老尼克我初中畢業的水平,是懵圈的,根本看不懂,咱就不說這個了,有興趣的網上能搜到,看官您自己看吧。
有人說這個事這么出名,為什么司馬光生前從沒人提起呢?司馬光本人不說,他的朋友們也沒說,真正做到做好事不留名了,那大家都不說,為什么司馬光去世很久后,突然大家就都知道了呢?是不是很奇怪?
還有人拿蘇東坡說。有人說蘇東坡曾跟人聊天說起了司馬光,蘇東坡很興奮,說:司馬光我熟,那是我哥們,他的事我門兒清!可是這么了解司馬光的蘇東坡,在他的文字中,提起司馬光的時候那么多,為什么偏偏從沒提起過這件事呢?
當然了,司馬光不提,他的朋友們不提,也不代表這事就真沒發生過,咱們呢,不管這事真的發生過沒,最起碼這事的教育意義還是存在的,和小朋友們講一講,還是很好的。
全文完。
寫作不易,還望點贊加關注!您的支持是我老尼克繼續創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