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歷史記載,西漢名將霍去病在征戰沙場,一路馳騁到匈奴的大漠深處,英勇無畏,可謂軍事天才。然而,至今關于霍去病是否留有后代的疑問仍然懸而未決。有人認為霍去病在征戰中無暇顧及家庭,可能沒有子嗣傳承;也有傳說稱霍去病在匈奴生有后代,但因為身份地位特殊,后人一直保持低調,不愿公開。霍去病后代的身世成謎,眾說紛紜,歷史的謎團仍待揭開。

圖片來源于網絡
冠軍侯霍去病二十三歲時便英年早逝,因突然暴斃,民間多流傳,或許并沒有親生子嗣留存于世。但奇怪的是,史記與漢書中均有記載,或許并有一個兒子,兩個孫子,難道是司馬遷和班固編撰史書時出現了重大失誤嗎?答案是否定的。
霍去病英年早逝后,他還有一個獨子留存于世,即霍嬗,霍嬗是霍去病的親生骨肉。出生于公元前一百二十年,在其父霍去病去世之后,漢武帝劉徹把霍嬗接至后宮撫養,且視為己出。公元前一百一十年,漢武帝剛剛前往泰山封禪后不久,年僅十歲的霍嬗突患重病。與其父一樣,在短時間內便不治去世。漢武帝連續兩次白發人送黑發人,他悲痛欲絕。為紀念或擅親筆寫下《思奉車子侯歌》,其中有這么一句:“天路遠兮無期,不覺涕下兮沾裳”,可見漢武帝真的將霍嬗視如己出。
霍嬗意外去世后,霍去病便沒有再留下直系血脈。霍去病與霍嬗雖然英年早逝,但不代表整個霍氏家族沒有其他人活躍于朝堂之上。
圖片來源于網絡
霍去病去世后,他的弟弟霍光在漢昭帝、漢宣帝兩朝權傾朝野,出于對兄長的懷念意識加深,政治團結性,提高霍氏家族的號召力。在霍光的竭力推動下,為霍去病尋找子嗣,延續血脈的事宜就被提上日程。
漢昭帝劉弗陵執政時期,霍家親族黨羽便在朝中漸漸形成一手遮天之事。霍光的兒子霍禹,霍光的哥哥的孫子霍云都官居中郎將,霍云的弟弟霍山是奉車都尉、侍中,霍光的兩個女婿范明友、鄧廣漢是東西兩宮的衛尉,霍光兄弟輩的女婿、外孫,都分別在各官署任大夫、騎都尉、加官給事中。
霍光從武帝后元元年開始掌握政權,到宣帝地節二年去世。權傾朝野二十年,歷經四朝輔佐漢武帝不離左右,三十余年,一手主導策劃漢帝,三立一廢,可謂亙古罕見。
也正是在這段時間,霍光給霍云霍山找了個好名分,把他二人過繼到霍去病的名下,成為冠軍侯名義上的長孫、次孫。這一歷史事實原原本本地記錄在《史記》與《漢書》當中。
但近兩千多年來后世的史學家與歷史愛好者們針對霍云霍山的身份問題,又提出了新的質疑,認為他們就是霍去病的親孫子。早年這兄弟倆流落民間,霍光只是隨便找了個由頭,讓他二人認祖歸宗,成為霍家政治勢力中必不可少的一股生力軍。
圖片來源于網絡
但根據歷史文獻,還有當時的背景,綜合分析,霍山霍云只是名義上的霍去病后代,他二人的長輩或許和霍去病是同一家族的叔伯兄弟。沒出五福,要硬說霍山霍云是霍去病的親孫子,這一說法根本站不住腳。《漢書》之《霍光傳》《張敞傳》《孝萱霍皇后傳》《外戚恩澤侯表》皆載霍山霍云乃霍光兄孫。
但顏師古卻注曰:山者,去病之孫,今言兄子,此傳誤也。那大學問家顏師古為何會對霍山霍云的身份質疑呢?一是在漢書成書之后,顏師古作注之前,由于書寫材料多為竹木,字體以墨跡,極易磨損甚至脫落,多次轉抄后,有些字跡不清,有些字跡甚至只留半邊可辨認,所以導致傳抄之誤。二是班固素有“良史之才”,其《漢書》措辭嚴謹,何況《史記》、《漢書》對霍氏家族成員的記載多有遺缺。
眾所周知,霍去病是其母和一位小吏霍仲孺的私生子。霍去病伐匈奴,道經河東平陽,把年僅十余歲的弟弟霍光從生父霍仲孺那里接到了長安同吃同住。從這一歷史事實可以說明,霍去病包括其父霍仲孺一生子嗣不多。不然的話,按照冠軍侯的地位與實力,多帶上幾個弟弟去長安也是不在話下的。
圖片來源于網絡
因此,《漢書》《史記》均有霍去病之子,霍嬗無子而終的記載是可信的。因為霍去病父子倆極得漢武帝的寵愛,若霍嬗有子,漢武帝便會在封泰山之后對其子加以封賞和拔擢的。可史記漢書并無半點武帝封賞霍嬗之子的記錄,基于此也就不存在霍去病除霍嬗之外,還有其他的子嗣。因為霍去病的獨生子霍嬗,與元豐元年無子而亡,無人承續香火。
所以為了不讓霍去病一宗香火斷絕,同時也是出于為二子的政治前景和家族利益著想,霍光便不服之束縛,將霍山、霍云這一對兄弟過繼給霍去病為孫,這就是二人身世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