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王羲之的家世背景有多牛?有一句詩叫做“舊時王謝堂前燕”,這個“王謝”是顯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詞,是可以和皇帝平分秋色的家族,下面趣歷史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nèi)容。
中國歷史上的書圣王羲之便是出身于瑯琊王氏。王羲之的祖父王正當過尚書令,父親王曠當過淮南太守,然而他家族里最有名、最具權勢的,還是他伯父王導。有個成語叫做“東床快婿”,講的就是王羲之被太尉郗鑒選為女婿的故事。而郗鑒之所以選擇王羲之,目的還是為了能和這個只手遮天的王導攀上關系。
西晉建立沒多久,就發(fā)生了“八王之亂”,而后引發(fā)“五胡亂華”,中原大地陷入了一片混亂。司馬氏不得不偏安一隅,又在南方建立了東晉政權,而這個東晉政權的奠基人就是王導。王導以前一直與瑯琊王司馬睿關系要好,他極具前瞻性的洞察到了西晉政權危于累卵,中原大地將永無寧日,所以便建議司馬睿謀得安東將軍之職,出鎮(zhèn)建鄴。司馬睿聽從王導建議,二人來到建鄴。果真九年以后,西晉滅亡。
西晉滅亡以后,十之八九的北方士族紛紛南下逃亡來到建鄴,史稱“衣冠南渡”。人民需要一個政府,因此司馬睿稱帝似乎順理成章了。然而現(xiàn)實卻困難重重,一方面北方來的士族對他沒有什么信心,就連司馬睿自己也覺得寄人籬下,所以王導出面做思想工作。中原淪陷已很難收復,唯一的出路就是偏安江左、劃江而治,只有這樣,這些士族們的既得利益才能保住。
現(xiàn)在需要一個司馬家族的人出來當皇帝,維系正統(tǒng)的名分。通過王導的努力,北方士族這才支持司馬睿的;而另一方面,南方士族仇視北方士族,他們將北方士族當作入侵者。為了調(diào)和矛盾,安撫南方士族,王導可謂是殫精竭慮,他甚至還學會了用吳語同南方士族交流。在王導的努力之下,終于獲得了南方士族領袖的支持,比如吳郡四大家族之一的顧氏。
王羲之的伯父王導、父親王曠與司馬睿通過王導的不懈努力,終于為司馬睿稱帝掃清了障礙。司馬睿心知肚明,沒有王導,就沒有東晉。因此在登基之日,司馬睿再三邀請王導和他一起同坐御床,接受朝拜。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及帝登尊號,百官陪列,命導升御床共坐。
當時司馬睿根本無法與王家爭權,國家的行政權握在王導的手里,軍事權握在王羲之另一個伯父王敦手里,因此司馬睿才想出了與王導并尊的辦法,所謂“王與馬、共天下”就是出自這里。
有如此雄厚的家庭背景作支撐,王羲之自然可以為所欲為,他本人也歷任多個重要職位,但顯然王羲之對于政治沒有什么興趣,也沒有作出什么建樹來,所以后來他堅持棄官回家,一心撲在藝術上,中國因此得了一個書法家,也算是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