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漢中之戰”,大家一定很熟悉。這是劉備和曹操在漢末三國時期為漢中而爆發的戰爭。從建安22年(公元217年)到建安24年(公元219年)5月份結束。這場持續了近兩年的戰爭以劉備集團的勝利告終。同年,劉備進入漢中王,蜀漢政權正式建立。下面有趣的歷史小邊為您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我們來看看!

然而,占領漢中后不久,與蜀漢交朋友的東吳抓住機會占領荊州。一直被劉備牽著胳膊的關羽也因兵敗被殺。那么荊州和漢中哪一個對當時的劉備更重要呢?事實上,這個問題與劉備的進取精神有關。如果蜀漢本意偏安一角,漢中之地自然是重中之重。相反,如果劉備的野心正如他所說,是為了幫助漢朝,統一世界,那么荊州就是必須的。
首先,漢中不同于今天的陜西省漢中市。漢末三國時期的漢中主要指漢中縣。漢中縣統治南鄭縣(今陜西漢中市)。由于在漢水中游命名,其轄區相當于陜西省秦嶺以南、留壩縣、勉縣以東、干佑河流域以西、湖北省部分地區,靠近曹魏控制的雍風縣、荊州魏興縣。
由于秦嶺山脈的關系,漢中郡成為益州北部的門戶。一旦漢中失去,蜀漢腹地將直接暴露在曹魏的鐵蹄下。因此,占領漢中后,劉備高度重視這里的防務,一直以其最有效的將領守衛著這里,郡守也是魏延、呂易等重要官員。另一方面,在炎興元年(公元263年),司馬昭三路伐蜀時,正是漢中失守,最終導致蜀漢被曹魏摧毀。在這方面,漢中的戰略意義遠遠大于荊州。
然而,這只是對蜀漢選擇偏安的對比。如果蜀漢政權真的有追逐世界的野心,那么位于長江中游的荊州就是進攻、撤退、防守的關鍵區域。在諸葛亮為劉備策劃的《隆中對》中,他將荊州視為劉備謀求世界的跳板。“如果有荊益,保其巖阻,西諸榮,南撫夷越”,大業終將成就。然而,關羽過于傲慢,與孫權交惡,曹魏離間,荊州最終被東吳奪走。
失去荊州后,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想象的情況自然是不可能的,以至于未來幾次北伐都要從益州出兵攻擊曹魏,這使得曹魏的防守壓力急劇下降。除了諸葛亮第一次偷襲涼州,后續幾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不僅如此,巴蜀之地道路險塞,雖然防御方便,但也難以用兵。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大多與糧草運輸不足有關。另一方面,荊州位于長江中游,周圍形成的沖積平原是三國時期罕見的豐滿場所。因此,失去荊州的蜀漢受到了極大的傷害,無法恢復健康。它遲早會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