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220年12月 —265年12月)是三國時期割據(jù)的政權(quán)之一。后來的歷史學(xué)家大多被稱為曹魏。由于后來的北魏被稱為“后魏”,曹魏也被稱為“前魏”或“先魏”,是三國中最強大的國家。下面有趣的歷史小邊將為您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我們來看看!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zhàn)中逐漸增強勢力,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chǔ)。曹操被封為魏公時,統(tǒng)治東漢魏郡所在地的葉,因此漢獻帝被封為“魏公”、因此,他的兒子曹丕建立了一個國家名稱“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由于曹魏在三國中占據(jù)了中原地區(qū),其國力遠遠優(yōu)于蜀漢和東吳。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是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兩晉南北朝的政治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繼承了東漢在西域的統(tǒng)治,建立了西域長史府進行管理。在吳丘節(jié)征服高句麗后,朝鮮半島北部被納入地圖。南部的諸州大致以秦嶺淮河、蜀、吳為邊界。公元263年,蜀漢將益州和南中納入地圖,曹魏國土約400萬平方公里。
曹魏的疆域主要在曹操時期大幅發(fā)展,到曹丕稱帝建國后定型,約占華北地區(qū)。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遼東,毗鄰南匈奴、鮮卑、高句麗;東至黃海。東南與孫吳對峙于長江淮河和漢江長江,以壽春、襄陽為重鎮(zhèn);西至甘肅,毗鄰河西鮮卑、羌、彝。秦嶺、河西地區(qū)西南與蜀漢對峙,以長安為重鎮(zhèn)。立國后,原有87個縣和12個州,包括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占東漢荊州北部)、揚州(占東漢揚州北部)。
曹魏在西域設(shè)立了管轄海頭(今新疆羅布泊西)的西域長史和管轄高昌的戊己校尉。黃初二年(221年)孫權(quán)稱藩后,曹魏請孫權(quán)領(lǐng)荊州牧,將荊陽等孫權(quán)勢力定為荊州,曹魏原直轄荊州北部改為營州。雙方?jīng)Q裂后,曹魏復(fù)改為荊州。黃初元年(220年)至黃初七年(226年),分隴右置秦州,最后并入雍州。滅蜀漢后,宜州置梁州,共增加兩州。
隨著蜀漢國力的下降,景元四年(263年)魏朝司馬氏開始攻打蜀漢,派鐘會、鄧艾、諸葛緒攻打蜀漢。結(jié)果蜀后劉禪出降,蜀漢亡國。蜀漢滅亡后,鐘會秘密謀求自力更生,誣陷鄧艾謀反,與蜀漢姜維謀反,卻被眾魏將軍攻殺,鄧艾也被魏軍派來的田續(xù)殺害。
后來司馬昭死了,他的兒子司馬炎在咸熙二年(265年)強迫曹讓步,改名為晉,曹魏死了。曹讓步后,被司馬炎命名為陳留王,享有使用天子的旗幟,行曹魏正朔的特權(quán)。郊區(qū)祭祀天地的禮樂制度和魏一樣古老。作為曹魏后續(xù)的陳留國(265-479年),經(jīng)過兩晉、劉宋,傳到南齊,享受國家2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