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有一年東周想種水稻,但西周拒絕在上游放水。因此,東周國君非常擔心。至于哪條河,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大約是一條小河,因為東周和西周沒有控制大河的能力。渭水等大型水道自然掌握在強國手中。直截了當地說,東西周的兩個國家相當于現在的兩個小城鎮,他們之間的戰爭最適合用村民的武裝戰斗來形容。但總是周王室,國君有憂愁,做臣子一定要想辦法解決。

戰國東周國君
其中一位名叫蘇子的謀士想幫國君解憂,所以他告訴周軍,最好讓他去西周說服他們放水。于是馬不停蹄地趕到西周,看見西周國君對他說,你的想法打錯了啊,如果你不放水,反而能讓東周致富。因為現在東周所有的人都種小麥,沒有別的。如果你真的想傷害他們,你應該突然把水放下來,破壞他們的莊稼。當大水淹沒莊稼時,東周肯定會改種水稻。這時,給他們停水。如果這樣下去,東周的人一定會依賴你。當西周國家聽到這個建議時,他們認為這個建議很好,所以他們下令放水并獎勵蘇子,蘇子回到東周時也得到了國君的獎勵。蘇子幾句話就解決了問題,結果讓兩國國君都滿意,自己也得到了財產和名聲,真是一舉多得。
蘇秦
文章中的蘇子是著名的蘇秦。他是戰國時期最著名的縱橫家。他原本是東周洛陽人。他在發財前沒有受到東周的重視。由此可見,東周國君沒有眼光,非常任性。洛陽主要種小麥。國君一時興起,想換水稻,這違反了自然規律。那為什么蘇秦不制止國君的不正確行為呢?一是蘇秦此時原籍無名,難道還能面刺周君嗎?二是蘇秦作為縱橫家,夢想著權力、金錢和榮譽。你只需要迎合國君,幫助他們解決煩惱,你就會得到你想要的。
說話其實是很有必要好好規劃的,不假思索張口就來的東西最沒有價值。因此,我們需要制定一個全面的計劃,一步一步地把對方帶到我們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西周最根本的觀點不是看不到東周有好日子嗎?西周軍認為放水對東周來說很方便。當然,他不會放水。但蘇秦高明在通過一番話語,讓西周君覺得放水是最符合自己利益的行為。這正好落入了蘇秦的全局規劃。

游說君王
語言是人類傳播事實的工具。蘇秦在如何巧妙地用語言傳播他想要表達的東西方面做得很好。在信息封閉的時代,他需要一定的事實基礎和邏輯基礎才能讓別人信任他說的話。結果是事實的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自己的表達,可以得到預期的結果。在當今的信息時代社會,我們需要更多地了解事實和語言之間的關系,以說服觀眾通過自己的判斷影響他們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