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窯是宋代文獻中記載的五大名窯之一,一直受到收藏家、鑒賞家、考古學家等專家學者的重視和關注。哥窯的研究從未停止過,方興未艾。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確切的窯址。哥窯瓷器非常珍貴,據(jù)統(tǒng)計,世界上大約有100件,遠少于元青花的數(shù)量。了解哥窯瓷器的特點和哥窯瓷器鑒定的基本知識是瓷器愛好者必須具備的知識。下面有趣的歷史小邊為您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我們來看看!

裂紋
哥窯必須有眾所周知的“金絲鐵線”、“紫口鐵足”。前者是哥窯的獨特裂縫。大線是“鐵線”,有的是藍色的,大線中間的小線是“金線”,有的不一定是金色的。大線和小線被稱為“面部垃圾破碎”。它應該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窯的特殊胎色,但它們往往不能像魚和熊掌一樣兼得。瓷胎全釉器有“紫口”而無鐵足。鐵足應該是胎質本身的無釉色。鐵足是人為施用的一種黑釉,其真?zhèn)沃档脩岩?,與《七修類稿續(xù)編》中記載的“其足全鐵”相悖。
釉色
哥窯屬于青瓷系列,釉色為青釉,厚度不同,有粉色、月白、油灰、綠色、黃色等顏色。由于窯的變化,釉色顯示出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顏色,而不是人為的主觀意志。胎質有瓷胎和砂胎兩種,圖案少,無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黃、淺灰等。釉面不干凈,但有一層像酥油一樣的光,釉質深濁不透明,釉層厚度不均勻,蘸釉立燒器,底足釉最厚,有的可達4mm。其燒制方法是包裹足支釘或包裹足墊餅燒,后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包裹圓餅燒制的痕跡。
底足
哥窯的底腳也挺特別的。它的腳底狹窄平整,不寬不凹凸。腳內墻深長,腳外墻淺短,很難用手指撿起來。
攢珠聚球
是哥窯最重要、最精彩、最值得稱贊、最被忽視的特點,即所謂的“存珠聚球”。陶瓷行業(yè)的祖先孫英洲在他的文章《元明清瓷器鑒定》中早就說過,“像官員一樣,兄弟釉泡像珠子一樣密集。。。這些都是不容易模仿的特征,可以作為劃分時代的線索?!帮@然,“存珠”是指兄弟窯釉中的氣泡像小水滴一樣細密,布滿在器物的內壁、外壁、內體和外體上。但孫老說得比較籠統(tǒng),其實真正的哥窯釉內氣泡不僅僅是“存珠”,還有一種比“存珠”稍大的“聚球”。
球比珠子大,也就是說,哥窯有兩種不同大小的氣泡。它們的排列形式不是雜散的,而是整齊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氣泡比聚珠式氣泡少得多。一般來說,它們是圓形排列在器皿的內壁上,就像一個厚厚的環(huán)?!熬壑椤笔莿澐终婕俑绺G的必要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