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琦為北宋經濟十年的繁榮發展做出了貢獻,輔助三朝。神宗為他撰寫了“兩朝命令定策元勛”的紀念碑,贈送了尚書令,并被授予了“忠誠”的頭銜,并允許他享受英宗寺廟。宋徽宗被封為魏王。下面有趣的歷史小邊將為您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我們來看看!

經濟上,韓琦試圖實施均田,把廢棄的土地交給農民耕種。嘉佑四年(1059年),“根據中書門的說法,世界上的稅收重要性不同,乞丐和銀行是確定的。”于是“復遺員外郎孫琳,官員外郎林之純,屯田員外郎席汝言”等“分到各路均田”。
這次大規模的均田活動為王安石變法中方田均稅法的實施積累了經驗。在均田中,韓琦“選宮分路”,在“均民之賦”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韓琦還非常重視觀察人民的疾苦。嘉佑兩年(1057年),在他的邀請下,朝廷設立了“世界廣匯倉”(用于社會救濟的糧倉)。
韓琦還要求雇人耕種無主的“戶絕田”(宋代一種官田),收集相應的糧食儲存,以幫助居住在城郭的老人、年輕人和貧困人口。
嘉佑四年(1059年),韓琦請求消除“監牧”的弊端,除放牧土地外,還允許農民租用各路坊和各軍的牧地。朝廷聽從了他的建議,結果僅河北就一路追逐了3350多公頃的田地,每年給國家上117802塊石頭、13251塊絲綢和161230塊絲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韓琦到達揚州后,了解到當地官員以缺乏軍事需求為由,“除了民常稅,借一半,借款人沒有納稅”,認為這是傷害人民的“未知使用,請為此。”
慶歷五年(1045年),朝廷下令“罷義倉”,將義倉“所有斛斗均撥入官倉支遣”。義倉的糧食是從廣大人民那里收集的,目的是幫助受災人民。
如今,如果將義倉的糧食免費分配到官倉,顯然是對人民的侵略。韓琦認為,這樣做將對人民失去信任,引起人民的不滿。他扮演朝廷,陳述利益,并建議將義倉的糧食“分配給常平倉”或“救濟貧民”,以實現義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目的。朝廷采納了他的建議。
韓琦改革役法,罷免“里正衙前”。衙前是北宋州役之一,負責官物的護送和供應。如果途中丟失,必須賠償財產。這樣,承役人往往會破產。衙門前有很多名字,里正充役的叫“里正衙門前”,鄉家輪戶的叫“鄉家前”。韓琦在并州了解到,“州縣生民之苦不亞于里正,直到寡婦再婚,親戚分居,或者棄田與人以免上等,或者非命以單丁”,導致“富人休息多了,窮人相繼敗亡”的局面。
從慶歷五年(1045年)到嘉佑元年(1056年),韓琦在當地工作了11年,深受當地人民的支持。皇佑五年(1053年),當韓琦離開定州去并州時,“定人爭先恐后地遮住公眾,讓不出來”,韓琦別無選擇,只能繞道而行,定人得知后,奔相擁送,導致“道路士卒,哭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