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孫權晚年為什么會變得昏庸,有趣的歷史認為是以下四個方面造成的。
1、孫權不是英明之主。孫權的權力來自他的兄弟孫策,但在能力方面,他遠遠落后于孫策。孫策和周瑜曾經是親密的伙伴,但在孫權這里,周瑜一直受到約束。雖然孫權讓周瑜成為大都督,但實際上東吳的兵權是由兩個人指揮的,除了周瑜,還有程普。這種二元兵權制度對東吳的軍事發展起到了非常不利的作用。赤壁之戰后,周瑜再也沒有取得任何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程普的分權。后來周瑜死了,孫權經常派弟弟去軍隊當“副手”,當然會干擾軍事指揮。同時,東吳軍隊在不面對敵人的情況下戰績特別差。

這種情況幾乎和北宋一樣。事實上,從軍事分權可以看出孫權對下屬的不信任。而小肚雞腸,對每個人都采取制衡的人,能稱之為英明嗎?2、曹丕稱帝前后,東吳、蜀漢、曹魏展開了赤壁、夷陵、逍遙津、合肥等多場大戰。主要原因是領土不穩定,各政治集團仍在爭論。后來,隨著曹丕的去世,曹睿的能力不足以控制曹魏的政權,使他長期處于幾個家族的內部政治斗爭中。與此同時,曹睿也是貪圖享樂、大喜功的人,國家人力物力消耗嚴重。蜀漢將戰爭跡象指向曹魏,諸葛亮多次北伐。

當這兩個家庭打架時,東吳的外部壓力降低了。唐莊宗和后蜀后主的遭遇已經說明了一個道理,一旦外部壓力消失,自律性差的君主就會立即墮落。正如我前面所說,孫權不是英明之主。現在沒有外部壓力了。當然,他很容易滑向昏君。3、東吳的政治格局應該是三國中最復雜的。孫氏集團作為統治者,是一個沒有政治基礎的外國家庭。如果你想發展,你必須依靠當地的民族。這從根本上導致了東吳政權的不穩定。在孫權最受批評的繼承人問題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氏族依附于孫權的兒子,相互陷害,相互爭斗,甚至一度讓孫權感到受到威脅。

在外敵的情況下,孫權還要考慮領導班子的團結穩定,不會輕易對大臣動手。而且外部穩定后,再處理大臣就沒有顧忌了。孫權的濫殺始于這種背景。4、江南東吳的財政危機與三國時期不同,仍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因此,我們看三國時期,東吳一直無法掀起大風暴,主要原因是經濟跟不上。為了解決財務問題,孫權發起了大規模盜墓運動,幾乎抓住了江南富裕家庭和王子的墳墓。雖然曹操曾經組建過盜墓部隊,但這只是戰時的特事。魏國穩定后,曹家再也沒有這樣做過。但是孫權不一樣,他把這種缺德當成了常態。
這樣,挖掘祖墳的人不會責罵孫權嗎?更重要的是,孫權可以看到祖墳。這些人一定是當地的大人物。他們有發言權。即使孫權曾經聰明而神奇,他們也會為孫權的后代付出代價。這樣,孫權就不是昏君,而是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