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總督和唐朝的節度使一樣,是真正封疆官員和地方最高權力的執行者。他們持有兵權,駐扎在一方,有的甚至擔任兩廣總督、陜甘總督等幾個地區的總督。唐朝的節度使和清朝的總督哪個權力更大?讓我們詳細介紹一下有趣的歷史。讓我們看看!

與唐朝的節度使來相比,清朝總督的權力實際上要小得多,這也是為什么他們不容易像唐朝那樣叛逆的原因。
盛唐時期的唐朝節度使,不僅僅是掌握重兵的統帥?它還被授予“雙景雙節”,即軍事指揮可以專門執行,地方民事財政也是一把抓。甚至防御區的大大小小的官員也大多在節度上任命一只手。轄區內的城鎮堡壘,從士兵到官員,都要服從節度,幾乎指的是哪打哪打。即使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前,也有幾十萬強兵在手,就是當地的土皇帝,春秋時期的諸侯。
如果你想制造混亂,那就是下定決心的事情,所以后來會有安史之亂。
有了唐朝的教訓,后來的王朝當然要吸取教訓。清朝的總督,看似指揮千軍萬馬的統帥大權,當然也受到各種限制。
清代總督聲稱可以“掌厘治軍民,綜制文武,檢舉官員,修改封疆”,即軍民官員都由總督管理。而且大部分總督一口氣管兩三個省。理論上,這些總督成年人很有機會成為土霸王。

然而,清朝極大地限制了總督的權力:
1、限制官員人事任命的權力
清朝各級將領官員基本上都是中央任命的,總督任命的官員也必須報兵部備案審批。
這樣,總督周圍的朝廷官員就限制了總督的權利,也讓總督受到了很多監督。每個人都在為朝廷工作。如果總督想犯錯,基本上就是分分鐘換光桿司令。清朝歷史上有很多總督被下屬推倒的例子。
2、軍隊指揮權
唐朝的節度使者都是權鎮的統兵,有絕對獨立的指揮權。他們手里有幾萬幾十萬的軍隊,往往就像叫自己的胳膊。
至于清朝的總督,名義上有很多人,但只有大約三個營的“監督標準”被總督直接指揮,只有4000或5000人。此外,在這樣的人群中,動員也必須得到朝廷的同意,否則將不可避免地受到指控。

調動其他軍隊,還要向朝廷請示批準,有嚴格的調兵程序。否則,總督手下的督軍也不會同意。而且總督轄區內的其他軍隊各有所屬。到處都有衙門管理的水運巡鹽等部隊,都不是總督直屬的。綠營部隊屬于當地提督控制,平日里總督控制不了。只有在戰爭發生后,經朝廷委派,才屬于總督調度。此外,精銳的八旗軍隊由清朝直接任命的“八旗將軍”管轄。甚至從等級上看,八旗將軍“在總督面前與他們一起演奏”,高于總督。
也就是說,如果清代真的有一個總督想造反,那么他最多能調動的就是四五千個“監管標準”,很可能在出名之前就被八旗綠營等各種部隊消滅了。

3、巡撫總督相互牽制
清朝總督下有巡撫。巡撫的等級低于總督,但他不是總督的下屬。他還掌握了一定的地方軍政權力和自己直接指揮的軍隊“巡邏標準”。兩者相互約束,分散了總督的權力。
4、總督沒有財政權力
如果你想叛逆,你必須有工資支持。唐朝節度使掌握了一個地方的財政權力,一個地方的財富為其服務,可謂富得流油。
清代總督手里只有軍權,卻沒有財權。雖然他可以干預一兩次,但他無能為力,想招兵買馬。
因此,在清朝各種制度的限制下,清朝的總督們只能想想,他們想和唐朝的節度一樣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