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影院_亚洲素人一区二区_久久久91精品国产_成人小视频在线

李廣經歷文帝、景帝、武帝三朝,為何卻始終不得封侯?

  話說“初唐四杰”的王勃,當年在滕王閣以一篇《滕王閣序》聞名天下,而其中“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更是成為經典,時常被后人用來感嘆自己“人生易老,有志難伸”的苦悶。

  而“李廣難封”這個典故,則是出自于漢朝名將李廣的親生經歷。

  同是漢武帝麾下將領,身為晚輩的衛青第一次出征就封侯,而隨衛青的年輕將軍也都一個一個封了侯,而李廣經歷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身經百戰,戰功赫赫,卻始終不得封侯。

  那么李廣為何難封?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漢朝,封侯算是武將的最高榮譽。眾所周知,漢朝沿用秦制,而秦朝的軍功爵位制度共分二十等。其中封侯是最高的兩級,分別為關內侯和列侯。在漢武帝之前,列侯其實是叫徹侯,但由于漢武帝名字叫做劉徹,為了避皇帝名諱,于是改稱列侯,又稱通侯。

  像李廣這樣毫無身份背景的武將,僅僅依靠軍工積累,想要達到封侯的標準,那么必須得要有耀眼的戰績軍功。比如衛青封關內侯,那是因為其率軍直搗龍城,那可是匈奴的祭天圣地,影響力不可謂不大。而且當時是四路大軍出擊,其他三路,兩路失敗,一路無功而還,唯有衛青戰果豐碩。

  基于這樣的對比,漢武帝才給衛青封的侯,這里面還可能有著衛青是漢武帝小舅子的緣故。

  然而,李廣卻沒有這樣的戰績。所處的時代,之前是漢景帝時期,那正好是漢朝休養生息,武功不算昌盛的時代,他沒有機會去積累這樣的軍功。

  我們不妨來看一下李廣的生涯履歷。

  傳說李廣是秦朝名將李信之后,世代習武練兵,屬于根正苗紅的將門子弟。但也僅此而已,畢竟是改朝換代了,李廣參軍是也就是一個普通的良家子弟,所以李廣的起點并不高。當然,良家子弟也不錯了。再配合李廣高超的武藝與出色的軍事指揮能力,出人頭地也不是沒有機會。

  但,李廣生錯了時代。

  李廣活躍的時代是文景二帝的時代,此時的漢朝國策是休養生息,而不是征戰,所以李廣沒有什么發揮的機會。就連漢文帝自己也可惜他李廣生錯了時代,說他如果生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不在話下!”

  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當然,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是個機會,當時李廣在太尉周亞夫的麾下表現十分亮眼,曾單槍匹馬于叛軍中奪旗,時人無不嘆其勇武。

  但李廣這時候卻遇到了梁王,漢景帝的弟弟。他喜歡李廣的勇武,想把它招攬到梁國當將軍,并授予其將軍印。這位懵懂的少年不懂政治的兇險,沒有拒絕梁王私自授予的將軍印,這使得朝廷在之后沒有給其獎賞,而李廣也因此失去了向上爬的最好機會。因為梁王雖然是漢景帝同胞兄弟,但畢竟不是皇帝,而封官只能是皇帝才能做的事情。

  吳楚軍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史記·李將軍列傳》)

  因此,才立下汗馬功勞的李廣不但沒有被封侯,反而被調到了人跡罕至的地方右北平郡去對抗匈奴。

  此后的李廣,常年鎮守邊關,抵御匈奴,可謂是勞苦功高。

  如果是在漢武帝時期,李廣僅僅是鎮守邊關的這個飛將軍的名頭,其實就足以封侯,因為其不僅僅是戰績,還有著很大的象征意義。但由于當時漢朝對匈奴采取的是防御策略,所以李廣與匈奴對戰,首先都規模不算大,沒有大的戰果,也就談不上立功封侯了;而且當時漢朝是想結好匈奴的,所以于情于理,都不可能將李廣這樣的人大肆宣傳,大加封賞。

  到了漢武帝時期,李廣已經老了,雖然還在軍中發揮余熱,但他的年齡實在是不能得到漢武帝信任。

  當然,只要還在軍中,那就還有機會。

  李廣也是這樣的覺得的,他在等,等那個能讓他賺取足夠軍功的機會。

  公元前129年,李廣終于等來了這個機會。當時匈奴騎兵大舉入侵,漢武帝命久經沙場的李廣和初出茅廬的衛青便共同去抵抗匈奴,因李廣名聲在外,所以在匈奴人的口中將李廣被稱之為“飛將軍”。其實,這是第二次李廣能夠封侯的機會。

  可能是“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正是因為李廣的名聲太大,所以遭到了匈奴大舉圍攻被俘,導致李廣通過詐死的方式才能從匈奴手中逃脫。

  而衛青不僅帶領軍隊直搗匈奴的根據地取得了成功,還首次虜獲了700人。班師回朝后,衛青便是通過這次的“龍城之戰”被封為“關內侯”,而李廣不但錯失了這樣的一個機會,還落得了一個“敗軍之將”的下場。

  當然,李廣其實還有機會,也是他最后一次機會。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鑒于自身實力已經足夠強大,決定發動漠北之戰,由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以及數十萬步兵,分兩路出擊匈奴。其中衛青由定襄出擊,直擊匈奴單于王庭。

  此時的李廣從軍已經快五十年了,白發蒼蒼,漢武帝擔心其禁不起塞外的風霜,便沒打算派他出征。但李廣知道,這是自己最后一次機會。于是屢次請戰,漢武帝最終還是答應了,由李廣任前將軍,作為衛青的副手。

  當時衛青計劃兵分兩路,一路由自己率軍正面直擊,一路由李廣領兵迂回包抄。策略本來沒問題,但是這個路線人選上卻發生了分歧。李廣率領這一路,因為要迂回包抄,勢必會拖延時間,很可能他趕到時,仗都打完了,這樣李廣的功勞無疑要小很多。于是李廣以自己為前將軍為理由,請求換路。但是衛青不答應,李廣無奈,只能服從命令。

  果不其然,李廣在半路上迷失了,耽誤了行程,結果導致大軍沒能合圍單于,使得單于逃跑,成為了漠北之戰唯一的遺憾。李廣身為主將,自然是要負責,同時為了不拖累部下,李廣將所有責任攬在自己身上,然后自殺謝罪。

  一代飛將軍,就此落幕。

  縱觀歷史,不管是處于朝代更替,還是處于集團內部的政治斗爭。我們都能看到,一個人若想實現自己的抱負,光有報國之材以及報國之心是遠遠不夠的,他還需要機會。李廣一生,真的是運氣太差,其歷經了文、景、武三朝,為國征戰數十載,立下了赫赫戰功卻未能封侯,不管對于當時的人以及后世來說都未嘗不替李廣感到可惜。司馬遷都評價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或許這一切都是時間的安排,飛將軍能改變的東西不多,漢文帝的那句“惜乎,子不遇時!”真的就成了折磨他一生的詛咒。

  而且不光光是李廣,李家三代其實都挺慘的。

  李廣之子李敢,因為李廣之死而嫉恨衛青,認為是他害死了自己父親,將其暴打。雖然衛青并未追究此事,但其外甥霍去病,硬要為舅舅出頭,于獵場中,射殺李敢。而霍去病仗著漢武帝寵愛,逃過了制裁。

  李廣之孫李陵,被匈奴俘獲,導致李氏一族,被漢武帝滅滿門。

  不過話,說回來,李陵投降匈奴之后,當了駙馬,封了王爵,雖然背井離鄉,但也算是善終。這在漢武帝身邊的那些文臣武將中,算是比較難得的了。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