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220-280年)是中國歷史上漢朝以后晉朝以前的一段歷史時期。在此期間,曹魏、蜀漢、東吳三大政權相繼出現。那么以下有趣的歷史小系列就給大家帶來孫權撕毀盟約,給蜀漢造成慘痛損失。諸葛亮為什么要詳細介紹他的聯盟?讓我們看看!
劉備和孫權是相愛相殺的對手。他們一起戰勝赤壁,瓜分荊州。但從前,他們反目成仇,大吵了一架。孫權攻打荊州,俘虜關羽。然后在夷陵戰役中,劉備率領的蜀軍被東吳打敗,幾乎全軍覆沒。雙方的仇恨如此之深,但為什么諸葛亮執政后又和東吳結盟呢?

一、雙方聯盟抗魏是戰略上唯一正確的選擇。
赤壁之戰為三國奠定了基礎。戰斗結束后,曹操開始轉向防御,而孫權和劉備則轉向進攻。經過長期的競爭,三方分裂了荊州。曹操占據荊州北部,用襄樊和合肥兩個據點來防御劉備和孫權的進攻。
孫權把南郡借給劉備,集中精力在淮南發動攻勢,試圖北上徐州。劉備得到南郡后,把目光轉向了益州。在劉章的要求下,他帶領軍隊進入四川,發動了奪取益州的戰役。經過長時間的戰斗,劉備攻占成都,建立了對益州的統治地位,有了堅實的基礎。
此后,孫權開始要求劉備返回荊州,因為他威脅到劉備的實力。在接下來的幾年里,孫權不斷發動湘水之爭。荊州之戰終于奪回荊州,建立了相對穩定的基地。在隨后的夷陵之戰中,蘇州擊敗了劉備的軍隊,保護了自己領土的安全。
經過這段時間的競爭,三方勢力相互消失,但有一個基本情況沒有改變。也就是說,曹魏的國力遠遠高于蜀漢和東吳。當時,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都受到曹魏的控制,這些地區也是經濟發展先進的地區。
當時,蜀漢和東吳雖然占據了很大的地區,但大部分地區都是未開發的荒地,土地廣闊,人口稀少。人力物力無法與曹魏相比。由于國力差距很大,雙方的軍事實力也相差甚遠。正是因為東吳有長江作為屏障,蜀漢有山險作為支撐,曹魏才無法消滅。
在這種情況下,實力較弱的蜀漢和東吳是雙方戰略上唯一正確的選擇,只有共同對抗曹魏。事實證明,自赤壁之戰以來,孫劉家族一直在戰場上采取主動。曹操雖然能力出眾,但在漫長的戰線上顧此失彼,屢遭失敗,始終處于被動防御的狀態。
然而,荊州戰爭結束后,由于孫劉聯盟的破裂,曹魏立即采取了戰略主動。劉備的軍隊無法進攻,吳只能向曹魏鞠躬。歷史事實證明,蜀漢和吳的戰略唯一出路是兩弱共抗一強。
夷陵之戰后,孫劉兩家有了重新結盟的基礎。
赤壁之戰前,劉備和孫權結成聯盟,與曹操作戰。這是由于當時的情況,雙方都必須采取手段才能生存。此后,劉備和孫權共同作戰,各自都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但隨著雙方實力的增強,兩者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嚴重。

這主要是由雙方的戰略沖突引起的。劉備和諸葛亮的《隆中對》的戰略目標以荊益為第一步,以北伐為最后一步。為了實現這些戰略目標,劉備集團必須掌握荊州。因此,劉備在奪取長江以南荊州的四個縣后,向孫權借來了南縣。
孫權的戰略目標是以長江為基礎,建立皇帝,北向爭奪世界。為了實現這一戰略目標,控制長江上游的荊州至關重要。當劉備的實力相對較弱,對自己沒有威脅時,孫權可以容忍劉備占領荊州,但當劉備占領益州時,孫權的思想發生了變化。
劉備擁有荊益二州后,他的實力大大增強,這對孫權構成了威脅。為了他的戰略安全,他決定收回荊州。再加上關羽的傲慢,孫權最終發動荊州之戰,奪回荊州,俘虜關羽,實現了長江的戰略目標。當然,這也得到了劉備的報復。
夷陵戰后,劉備的蜀軍幾乎全軍覆沒。東吳立即與曹丕反目成仇,互相攻擊。此時,東吳有長江和三峽天險作為屏障,有穩定安全的根據地。蜀漢國力弱,無法對東吳發動報復攻擊。然而,東吳的戰略形勢非常不利。它應該同時與曹魏和蜀漢作戰。這是東吳力所不及的,所以為了擺脫這種困境,東吳和蜀漢重新結盟是雙方的共同需要。
三、雙方聯盟抗魏是諸葛亮一貫的戰略方針。
劉備死前也看到了這一點。因此,為了蜀漢的未來,劉備親自駐扎在蜀吳邊境的白帝城。孫權得知后,害怕被劉備雙方攻擊。因此,孫權派人向劉備和解。劉備同意了孫權的要求,并派使者到蘇州回報。劉備最后的努力為諸葛亮與蘇州的重新聯盟奠定了基礎。
劉備去世時,他委托諸葛亮把蜀漢委托給諸葛亮。諸葛亮接管政權后,開始按照既定的政策行政。在外交方面,他以與東吳重新結盟為主要目標。因為與東吳共抗曹魏是諸葛亮一貫的戰略政策。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建議劉備以吳為援軍,以曹操為主要敵人。這實際上是劉備和吳結盟,與曹操作戰。長坂坡戰役失敗后,諸葛亮主動去吳聯系孫權,與曹操作戰。在諸葛亮的調解下,孫權和劉備結盟,贏得了赤壁戰役。
從那以后,諸葛亮一直遵守孫劉聯盟與曹操作斗爭的政策。在諸葛亮留在荊州的過程中,劉備集團和蘇州一直保持著良好的聯盟狀態。在這種有利的情況下,雙方的力量都發展迅速,壓制了曹操在北方的力量。
孫劉聯盟破裂后,諸葛亮仍然不同意繼續與東吳作戰。夷陵戰爭前,諸葛亮不支持劉備攻擊吳的決定。諸葛亮模棱兩可的態度表達了他的反對意見。此外,與諸葛亮關系良好的黃泉、趙云、秦米等人公開建議劉備不同意攻擊吳,表達了諸葛亮的態度。
因此,劉備去世后,諸葛亮開始尋求與東吳重新結盟。與此同時,孫權對蜀吳聯盟也有著迫切的需求,與諸葛亮一拍即合。這樣,在諸葛亮的努力下,蜀吳聯盟很快重建。這個聯盟非常穩定,直到蜀漢滅亡才改變。
結語:
蜀漢和東吳是雙方唯一正確的戰略選擇。由于劉備集團實力的增強,孫權感到害怕。為了自身的戰略安全,孫權發動了荊州之戰,形成了長江的有利形勢,建立了穩定的基礎。
夷陵戰爭結束后,蜀漢因實力嚴重受損,失去了攻擊東吳的能力。東吳也面臨著與蜀漢和曹魏作戰的困境。諸葛亮接管了蜀漢的政權,他一貫的戰略政策是聯盟東吳,與曹操作戰。在所有因素的影響下,諸葛亮和孫權一拍即合,重新結盟,再次走上了與曹魏作戰的正確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