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清朝鑲白旗的地位高嗎?旗幟的圖案是什么樣子的?事實上,鑲白旗建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它以白色鑲紅旗命名。鑲白旗屬于下五旗之一。它不是由皇帝統(tǒng)治的,而是由國王、貝勒和貝子統(tǒng)治的。清末,規(guī)模為84個整體佐領,兵2.6萬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
努爾哈赤一死,兒子們就開始爭奪王位。由于上述原因,同母三兄弟阿濟格、多爾根和多鐸失敗,母親被殺。多爾根沒有獲得王位,但他保留了15個牛記錄,并附在兄弟阿濟格的旗幟下。相反,實力倒數(shù)第二的正白旗皇帝太極成為皇帝,皇太極趁機占領了鑲白旗,以兒子的豪格成為旗主。為了成為皇帝,正白和鑲白旗被改名為正黃和鑲黃旗。
說他改領正黃和鑲黃旗是不正確的。原來的正黃和鑲黃旗各有老板,他拿不過來,其他旗主也不會同意。皇太極不僅無法奪取,還當眾發(fā)誓不能隨意沒收其他旗主的下屬牛記。即使旗主因犯罪被罰交出下屬牛記,交出的牛記也只能在旗中分配給其他領導貝勒。
前面的敘述提到,此時的正黃和鑲黃旗是實力最小的兩旗。所以皇太極不能在南方稱尊,為所欲為。為了增強力量,壓制強大的兄弟,雄偉的皇太極不僅沒有殺死三兄弟阿濟格,多爾根和多多,而且試圖吸引三個小兄弟,因為他們領導白旗(原黃旗)強大,特別是多多繼承了父親的軍隊,成為最強大的白旗,但他只是一個11歲的孩子。
后來,皇太極用策略殺死了鑲藍旗的主人阿敏和正藍旗的主人是魯古爾泰,吞并了正藍旗。將正藍旗與自己的正黃旗混合后,將其分為兩部分,形成新的正黃旗和鑲黃旗,由自己親自指揮。從中,他還分配了一些牛記錄的力量來擴大他兒子的英雄氣概。英雄鑲黃旗被改名為正藍旗,變化的結果是新鑲黃旗的力量最小。
為了鞏固地位,皇太極采用了分化正白和鑲白旗的方法。首先,他廢除了阿濟格年長戰(zhàn)功高的旗主地位,用14歲的多爾根鑲白旗。多爾根和多鐸長大后,他們找岔子把正白和鑲白旗混在一起,用多爾根作為正白旗主,多鐸作為鑲白旗主。
然而,在這個時候,由于歷史的起源,正白和鑲嵌白旗仍然相對團結,實力是八旗的第二和第一。多鐸管轄的牛記錄太多了。當他到達那面旗幟時,這面旗幟是八旗的最大旗幟。當皇太極死時,這是他的世界計劃的最關鍵時刻。他和兒子有117個牛記錄,這是八旗的最大力量,三兄弟阿濟格,多爾根和多鐸有98個牛記錄,這是八旗的第二大力量。老代善(他的兒子岳托死了,所以代善管轄兩個紅旗)和濟爾哈朗有96個牛記錄,這是八旗的中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