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亂彈琴(6)中,風之語聞是一曲充滿了神秘與奇妙的音樂,仿佛能讓人們聆聽到大自然的呼喚和微風的細語。在這片神秘的音樂之中,仿佛隱藏著一種古老的智慧和力量,讓人感受到無限的美好和和諧。風之語聞,讓人們陶醉在音樂的魅力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與奇跡,仿佛有一種力量在引導著我們探尋未知的奧秘。
風花雪月,風排老大!但文人墨客,似乎更加偏愛老二、老三、老四。有時候真搞不明白,那么拼死拼活地,非要做老大,有什么好?從燦若星河的古詩詞中,不難發現風的身影,摘抄幾句下來共品嘗。

大風起兮云飛揚。——漢 劉邦《大風歌》
風急天高猿嘯哀。——唐 杜甫《登高》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唐 孟浩然《春曉》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宋 晏殊《蝶戀花》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宋 馬致遠《天凈沙 秋思》
細細體會,不得不佩服,古人真是鬼斧神工。看得出來,風也是文學作品中的常客。令人遺憾的是,精巧絕倫的句子,似乎真的都讓古人給寫盡了。今人寫風,有沒有哪句耳熟能詳?有啊!“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在墨子的認知范圍內,大約就是當代最有名的佳句。
咋一看,今人略輸文采!但若從知行合一來論,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墨子認為,在社會實踐中實業興邦,比起風花雪月、紙上談兵,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而且“知行”是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范疇。《尚書》有“非知之艱,行之惟艱”之說;《左傳》有“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之說;明朝心學大師王守仁首次提出“知行合一”;人民日報也多次發表社論強調“知行合一”。
可見從古至今,都極力倡導不要光在紙上做文章,陸游更是發出“紙上得來總覺淺”的千年一嘆!用今天的觀點來講,叫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那么以實踐論的角度出發,古今具體表現怎么樣呢?
古之風能利用,無非是風力行船、風輪提水、風盤水磨等等,受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科技水平所限,規模較小,對增加民眾福祉影響甚微。
新中國在風能利用方面,可圈可點,取是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我國風能發電,起步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歐美國家已經具有很大規模的風力發電場了。中國風電已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至2018年,擁有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風電裝機容量,是世界風能領域無可爭議的領導者。
【中國誕生了世界上第1個10兆瓦風電場,比美國德克薩斯目前世界最大的風力發電場還要大12倍。
【去年,全球單體最大陸上風電項目在內蒙古開工 總裝機達600萬千瓦。
【2018-2020年,在國家補貼政策的刺激下,陸上、海上風電項目出現“搶裝潮”。進一步確立了中國風電的規模效應和領先地位。
墨子以為,就算古代諸子百家把文章寫出一朵花來,也沒法子和國家能源局的大手筆相提并論。可謂是一文蓋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