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李嚴與諸葛亮被譽為兩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們在政治舞臺上展開激烈的角逐,互為政敵。然而,他們的終結卻是截然不同的。李嚴最終敗于權謀之下,身敗名裂;而諸葛亮則憑借睿智和才華成為了東吳的丞相,被后人稱為"臣才皆出于公瑾,何故受降于諸葛"。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政治斗爭并非只有陰謀詭計,能力和品德同樣重要。
史上最奇怪的對手,莫過于諸葛亮和李嚴了。諸葛亮完全稱得上是李嚴的最大政敵,就是評價諸葛亮和李嚴有故共戴天之仇,這句話也不過分。但是諸葛亮死了的時候,哭得最傷心的,卻恰好就是李嚴。而且李嚴不是假哭,是真哭,沒過多久,他就因為悲傷過度,跟著去世了。那么明明諸葛亮是李嚴最大的政治對手,為什么諸葛亮去世的時候?李嚴卻偏偏哭得那么傷心呢?

我們先來看看,為什么說諸葛亮是李嚴的最大政治對手?
原本李嚴在劉備的集團里面地位是不高的。一直以來,他都沒有什么存在感。不過,后來劉備在打敗了夷陵之戰以后,突然格外地重視起李嚴起來。他把李嚴提拔成尚書令,讓李嚴到永安去。因為當時劉備駐扎在永安。劉備在那里駐扎了一年多的時間,最后壯志未酬死在那里。
劉備在去世之前,進行了所謂的“托孤”。他在這次“托孤”中,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有些迷惑不解的決定,就是讓諸葛亮和李嚴成為他的托孤大臣。諸葛亮作為丞相,負責朝廷事務。李嚴作為中護軍,掌管兵權。
劉備之所以要重用李嚴,我認為根本的原因,是因為李嚴本來就是益州人,是益州最具有代表性能夠說得起話的人。有他在,各方面要好說話一些。
不過劉備的這種安排,事實上對諸葛亮來說是不利的。因為劉禪是一個小孩兒,又是一個性格比較軟弱的人。當劉備去世以后,對于整個蜀漢來說,應該有一個權勢人物出現,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夠確保蜀國的穩定。
諸葛亮當時的做法,是繼續讓李嚴鎮守永安。畢竟永安這個地方,是吳國和蜀國交界的地方,是蜀國的大門。所以諸葛亮的這個安排,李嚴也無話可說。這樣一來,平定內部動亂,平定南方,還有后來的北伐工作,李嚴就不可能再去做了,只能靠諸葛亮親自上陣。而諸葛亮通過這種親自上陣,事實上就把李嚴手中的兵權全部奪了過來。
李嚴本來和諸葛亮是平起平坐的人,可是最終他卻成了一個地方長官。你說他怎么會不憤恨諸葛亮呢?
好在,諸葛亮沒想當權臣,他只需要把兵權奪過來就可以了,也沒有極力打擊李嚴。后來他在進行北伐的時候,還把李嚴從永安調過來,一起組織北伐。不過他并沒有讓李嚴掌管軍隊,只讓李嚴負責糧草押運。
這個工作事實上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但是李嚴內心有不滿,加上他自己的能力又有限,所以有一次,他在押運糧草的時候,因為自己沒有及時把糧草押運到,就給諸葛亮說糧草不夠。這樣一來,諸葛亮就不得不撤軍了。
但是,當諸葛亮撤軍后,李嚴卻又在劉禪的面前冤枉諸葛亮,說本來糧草很充足,不知道為什么諸葛亮偏偏要撤軍。一是就是說諸葛亮勞民傷財。
李嚴之所以要說這樣的話,一來是逃避責任,二來是發泄內心不滿,三來也可能是想搞倒諸葛亮。
不過這一次,諸葛亮沒有給李嚴客氣,他在劉禪面前,把事情講得清清楚楚。最終,劉禪嚴厲處罰了李嚴,把他的職爵都奪了,讓他回去養老了。
由此可見,李嚴確實和諸葛亮有不共戴天之仇。可是為什么,諸葛亮去世以后,李嚴卻非常悲痛呢?
這是因為,在李嚴看來,諸葛亮在世,他還可能得到重用。畢竟諸葛亮就算不滿李嚴,但是從諸葛亮的性格以及他要團結所有人實現朝廷和諧的目的來看,他啟用李嚴的可能性是比較高的。
但是諸葛亮去世以后,一來,李嚴本身是元老重臣,包括蔣琬、費祎、董允等人都會很忌憚他,自然不會再用他,二來,李嚴確實自身的本事也不大,經常誤事,還心懷嫉妒。這樣的人,誰會用他呢?三來,李嚴在劉禪的心中名聲已經壞了,劉禪也不可能主動用他。
總之,誰都不會再用李嚴了,李嚴的前程完全就斷了。所以他怎么可能不傷心呢?最終也就憂懼而死了。
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