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三國演義》記載,諸葛亮三顧茅廬之所以要找劉備,是因為他看到了劉備的才華和胸懷,認為他有被稱為霸業之才的潛質。在連續三次拜訪未果后,終于得到了劉備的信任和認可,成為劉備的謀士。這段歷史故事展示了諸葛亮對劉備的高度認可和信任,也啟示了我們要善于發現和培養人才,相信他們有能力創造出不可思議的成就。
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地諸侯紛紛擁兵割據連年征戰不止。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的劉備,當得知在南陽有一曠世奇才諸葛亮后。就不辭辛勞三次才如愿所嘗地,請到了諸葛亮為他出謀劃策,最后得以建立蜀漢政權與魏吳三分天下。

但是諸葛亮為何要讓劉備三顧茅廬,才肯出山相輔就令很多人感到困惑不解。其中的奧妙也令很多人拍案叫絕,也是值得今天我們去學習的。
首先,要從劉備求賢若渴的迫切性說起。劉備自從河北涿郡聚集勇士轉戰各地起,先后在各路豪強的夾縫中求生存。由于自身的力量弱小且才志疏淺,“匡扶漢室”的大業一直沒能如愿,最后也只得屈身于荊州劉表的新野碌碌無為。
然而由于劉表病重,荊州的大權也逐漸地被親曹操的蔡瑁所把持。此時曹操也已滅掉袁紹統一北方各地,正欲率軍南下直取荊州。而劉備也在徐庶的輔佐下,打敗曹仁奇襲樊城。使劉備也感到有奇人異士的輔佐,才是“匡扶漢室”建功立業的根本。
當徐庶被曹操設計挖走后,又向他推薦了堪比管仲、樂毅的諸葛亮,對于求才迫切的劉備自然是心中異常地高興。他現在雖然有關羽、張飛、趙云等不可多得的武將相助,但孫乾、麋竺、簡雍等人則不具有經綸濟世之才,且自身也是才疏學淺常感到力不從心。
這也是他這么多年來,還在來回奔波寄人籬下而沒有立足之地的原因。既然徐庶和司馬徽都同時向他推薦了諸葛亮,說明此人定是才志俱佳大有可為的。想到此劉備就恨不得馬上見到諸葛亮要為他出謀劃策,擺脫他現在將要走投無路的困境,使他能“匡扶漢室”建功立業。
其次,諸葛亮讓劉備三顧茅廬,應該是有意為之的。中國古代的文人墨客向來講究氣節的。但此時諸葛亮的氣節是不同于文天祥,對國家民族忠貞不渝的舍身取義的行為。而是與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有相似之處。
雖然都有對人生取向的認同而考量,但諸葛亮此時的氣節與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又有所區別。陶淵明是不想被官場的污流所累名,從而甘愿過一種清新脫俗的田園生活。
諸葛亮此時的氣節更是側重于,對人生志向上的是否認同。是否能得到彼此的尊重認可,應該有“道相同相為謀”的意味。如果劉備有為天下伸張大義的志向,也就與諸葛亮的“救民于水深火熱之中為己任”不謀而合。
在此后的合作中,劉備也就會對諸葛亮言聽計從,也才能實現共同的志向。否則以諸葛亮這種曠世奇才,是不屑與“志不同,道不合”的人為伍的。與其互相猜忌不能合作,還不如自己躬耕于田園,落得個自身逍遙自在。
所以諸葛亮對志向氣節非常重視的,如果遇不到志同道合的人,是不會輕易入仕輔佐任何人的。就像與他有些關系的劉表,可能是因為與劉表的“道不同”。雖然身處他的治下,但是寧愿在田園耕作也不愿去輔佐他。這可能與諸葛亮的這種曠世奇才的,“道相同相為謀”的志向氣節所決定的。
只有選擇志向相同的人,才能形成合力更易于成功。這應該是諸葛亮,不輕易見劉備并考察他的原因之一。是出于諸葛亮自身的志向氣節的原因。
2,是諸葛亮對劉備的品行考察。
劉備雖然經過這些年的南征北戰,給世人留下了一個“禮賢下士,恭已待人”的仁義之名。但事實上到底如何?是以謹慎行事的諸葛亮所沒有見到的,更不會輕易地相信道聽途說,非得眼見為實才能安心。
所以,也就有了劉備“一而再,再而三”的前去拜謁諸葛亮。這也是對劉備的誠心與耐心的考驗,也是成大事者應具備的品德。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沖動的行為,應該是劉備發自內心真實的行為。
否則劉備如果沒有誠心與耐心,就像關羽的不屑一顧,以及張飛要么“用一條麻繩縛將來”、要么“去屋后放一把火”等這些行為。就說明劉備同樣也就是一個莽夫,是沒有成就大事的帝王之相的。也就更不會成就天下大事,諸葛亮也是斷然不會輔佐他的。
像諸葛亮、徐庶這些曠世奇才,是絕對不會輕易地去輔佐一個品性不好,或者是他們認為不好而不愿屈就的。就像曹操縱然設計得到徐庶,但徐庶認為曹操為“漢賊”并“終身不設一謀”,也就有了后來的“身在曹營,心在漢”之說。
所以也就有諸葛亮委托好友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以及他的岳父黃承彥等人,為他前去親見探看劉備的品行。如果劉備沒有誠心及耐心,可能諸葛亮也不會再見他,更不會去輔佐他。
不厭其煩、禮賢下士,再加上行仁義的劉備應該是諸葛亮所認為的,有帝王之相并值得傾力輔佐的明主。
3,應該有諸葛亮為劉備立信的考量。
諸葛亮讓劉備再三地去邀請他,也是為了在世人面前,為劉備樹立一個禮賢下士的風范。并能聚集天下更多的賢能明士、文臣武將,為劉備的“匡扶漢室”儲備更多的人才。
因為諸葛亮知道,劉備現在是兵少將缺勢單力薄。只因有個劉皇叔的名頭,才得以在劉表的新野屈尊安就。多年來沒有建立自己安國立邦的地方,所以也就沒有什么威信可言。而且他也又沒有曹操那種巧奪天下的能力,也更沒有孫權那種年少有為撐起吳地一片天。
想與群雄角鹿天下就必須有自己的地盤,并且還要匯聚天下有才能的人,大家群策群力方才能夠成功。靠他現在這些人是斷然不能和曹操、孫權相抗衡的。并且如果是這樣,諸葛亮輔佐劉備也就沒有什么意義了。
所以,諸葛亮讓劉備再三地去邀請他也有為劉備立信的考量。就像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為了立信,叫人立木賞金以獲得民眾的信任一樣。只有立信才能獲得人們的信任,才能壯大發展自身,才能完成宏圖偉業。
因此,行事謹慎小心的諸葛亮讓劉備再三地去邀請他。除了對劉備的志向、品行進行考驗外,應該還有為劉備立信的考量。最后諸葛亮給劉備提供了一個隆中對策,并助劉占據荊州又巧奪益州,為劉備建立蜀漢并與曹魏、孫吳三分天下,立下了不朽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