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豐七年四月一日,佘將去黃移汝,留別雪堂鄰里二三君子,會李仲覽自江東來別,遂書以遺之。
歸去來兮,
吾歸何處?
萬里家在岷峨。
百年強半,
來日苦無多。
坐見黃州再閏,
兒童盡、楚語吳歌。
山中友,雞豚社酒,
相勸老東坡。
云何,當此去,
人生底事,
來往如梭。
待閑看秋風,
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細柳,
應念我,莫剪柔柯。
仍傳語,江南父老,
時與曬漁蓑。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里家在岷峨。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坐見黃州再閏,兒童盡楚語吳歌。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
歸去啊,歸去,我的歸宿在哪里?故鄉萬里家難歸,更何況勞碌奔波,身不由己!人生百年已過半,剩下的日子也不多。蹉跎黃州歲月,四年兩閏虛過。膝下孩子,會說楚語,會唱吳歌。何以依戀如許多?山中好友攜酒相送,都來勸我留下。
云何,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
面對友人一片冰心,我還有什么可說!人生到底為什么,輾轉奔波如穿梭?唯盼他年閑暇,坐看秋風洛水蕩清波。別了,堂前親種的細柳,請父老,莫剪柔柯。致語再三,晴時替我晾曬漁蓑。
1、王思宇蘇軾精品詞賞析集:巴蜀書社,1996:240-245
2、朱靖華蘇東坡黃州名篇賞析: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56-157
3、譚新紅蘇軾詞全集:湖北辭書出版社,2011:199-200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里家在岷(mín)峨(é)。
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
坐見黃州再閏,兒童盡楚語吳歌。
山中友,雞豚(tún)社酒,相勸老東坡。
岷峨:四川的岷山與峨眉山,此代指作者故鄉。
強半:大半。
這年蘇軾四十八歲,將近五十歲。
坐見:空過了。
再閏:陰歷三年一閏,兩閏為六年,作者自元豐二年貶黃州,元豐三年閏九月,六年閏六月,故云再閏。
楚語吳歌:黃州一帶語言。
黃州古代屬楚國。
此言孩子已經會說當地話。
社酒:原指春秋兩次祭祀土地神用的酒,此泛指酒。
云何,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suō)。
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kē)。
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suō)。
底事:何事。
秋風洛水:西晉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想起故鄉吳郡的菰萊,莼羹、鱸魚膾,便棄官而歸,此表示退隱還鄉之志。
柔柯:細枝,指柳條。
江南父老:指作者鄰里。
1、王思宇蘇軾精品詞賞析集:巴蜀書社,1996:240-245
2、朱靖華蘇東坡黃州名篇賞析: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56-157
3、譚新紅蘇軾詞全集:湖北辭書出版社,2011:199-200
元豐七年四月一日,余將去黃移汝,留別雪堂鄰里二三君子,會仲覽自江東來別,遂書以遺之。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里家在岷峨。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坐見黃州再閏,兒童盡楚語吳歌。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
云何,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
蘇軾作詞,有意與“花間”以來只言閨情瑣事的傳統相異,而盡情地把自已作為高人雅士、作為天才詩人的整個面貌、胸懷與學問從作品中呈現出來。一部東坡詞集,抒情方式與技巧變化多端,因內容的需要而異。其中有一類作品,純任性情,不假雕飾,脫口而出,無窮清新,它們在技巧和章法上看不出有多少創造發明,卻專以真實感人的情緒和渾然天成的結構取勝。這首留別黃州父老的詞即其一例。
上片開頭三句,起勢十分陡健,作者翹首西望,哀聲長吟,鄉情濃郁感人。首句“歸去來兮”,一字不易地搬用陶淵明《歸去來辭》首句,非常貼切地表達了自已思歸西蜀故里的強烈愿望。這三句中,還包含了一段潛臺詞,讓讀者自去想象補充,這就是:當年陶淵明高唱“歸去來兮”,是歸隱之志已經得以實現之時的歡暢得意之辭,而東坡雖然一心想效法淵明,無奈量移汝州是不可抗拒的“君命”,此時仍在“待罪”之中,不能自由歸去,因此自已吟唱“歸去來兮”僅僅是表示欲歸不得的悵恨而已。接下來“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二句,以時光易逝,人空老大的感嘆,加濃了失意思鄉的感情氛圍。上片的后半,筆鋒一轉,撇開滿腔愁思,抒發因在黃州居住五年所產生的對這里的山川人物的深厚情誼。楚語吳歌,鏗然在耳;雞豚社酒,宛然在目。黃州的語言風俗,黃州的父老鄉親對東坡先生敬之愛之的熱烈場面,以及東坡臨別依依的情懷,都在這一段真切細致的描寫中展露出來了。
詞的下片,進一步將宦途失意之懷與留戀黃州之意對寫,突出了作者達觀豪爽的可愛性格。過片三句,向父老申說自已不得不去汝州,并嘆息人生無定,來往如梭,表明自已失意坎坷,無法掌握命運的痛苦之情。“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二句,卻一筆湯開,瞻望自已即將到達之地,隨緣自適的思想頓然取代了愁苦之情。一個“閑”字,將上項哀思愁懷化開,抒情氣氛從此變得開朗明澈。從“好在堂前細柳”至篇末,是此詞的最后一個抒情層次,以對黃州雪堂的留戀再次表達了對鄰里父老的深厚感情。囑咐鄰里莫折堂前細柳,懇請父老時時為曬漁蓑,言外之意顯然是:自已有朝一日還要重返故地,再溫習一下這段難忘的生活。措辭非常含蓄,不明說留戀黃州,而留戀之情早已充溢字里行間。
東坡到黃州,原是以待罪之身來過被羈管的囚徒日子的,但頗得長官的眷顧,居民的親近,加以由于他性情達觀,思想通脫,善于自解,變苦為樂,卻在流放之地尋到了無窮的樂趣。他寒食開海棠之宴,秋江泛赤壁之舟,風流高雅地徜徉了五年之久。一旦言別,必是牽心掛腸于此地的山山水水和男女老幼。由此可見,這首詞抒發的離情,是發自東坡內心的高度真實之情。此篇的優良,就在“情真意切”這四個字上。尤其是上下兩片的后半,不但情致溫厚,屬辭雅逸,而且意象鮮明,宛轉含蓄,是構成這個抒情佳篇的兩個高潮。
1、王思宇蘇軾精品詞賞析集:巴蜀書社,1996:240-245
2、朱靖華蘇東坡黃州名篇賞析: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56-157